缺失職業規劃 天之驕子淪為被動就業
   到了年底畢業生尋覓工作的忙碌季節。突然而至的金融危機,讓原本前途未卜的應屆高校畢業生更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只要一個崗位就好了,不論薪水。”這是一個專為農民工舉辦的招聘會上,一些大學生的私下對話。據悉,當天該招聘會求職的大學生比農民工還多。社科院2009年《經濟藍皮書》預計:2008年年底有100萬高校畢業生不能就業,2009年又將有近611萬大學生面臨就業。
 
    大學生畢業就等于失業嗎?為什么這么多在千軍萬馬之前擠過獨木橋的“天之驕子”,在受過3-5年的高等教育,在找工作時卻像毫無自理能力的幼稚園小朋友一樣只能聽天由命?為什么在一個個職位面前,大學生的競爭力是這么的蒼白無力?
 
    啟蒙期的“職業規劃”意識
 
    一個招聘會上,有位女大學生看見不少應聘的同伴在排隊,于是趕緊上去卡位。直到快接近終點,才想起來問:“咦,這是什么公司啊,這么多女生排隊?”同伴回答“這是廁所。”
 
    這并非一個笑話,而是生活中真實發生過的。
 
    “現在不少大學畢業生,就業相當盲目,只知道遞簡歷,連自己計劃投身的公司、行業都缺乏最基本的認識。我們去參加招聘會,很多學生一見面就會問,‘你們公司做什么的?’同樣的問題,一天要重復至少20多遍。”一家知名企業的H R曾向記者表示。往往這個時候,他不知道是該替學生著急,還是應該感到悲哀。有些學生的資質真的很好,但提到對行業及應聘職位的認知度時,就相當貧乏。“他們很優秀,但不是我們要找的人才。”
 
    在招聘市場,這種現象相當普遍。譬如今年初的第一屆廣州動漫、設計人才推介會,招聘單位號稱“有合適的人,來多少要多少”。然而有參與推介會的人士向記者透露,來參會的很大一部分學生連最起碼的行業崗位劃分、應該具備的技能都不甚了了,對薪酬標準的認知更是連入門的水平都不到。“有熱情是好的,有創意也是好的,但沒有最基礎的應用技能將其轉化為作品,都等于零。企業不會雇傭只會天天做夢的人。”
 
    “中國的大學生缺乏職業生涯規劃。這是一個從小、從選擇大學開始就應該著手的規劃,以便在大學畢業后,有明確的就業方向和認知。但在中國,大家對職業生涯規劃這一認知還處在啟蒙階段。”萬寶盛華(中國)華南區區域總監廖繼斌表示。
 
    歐美學生的職業規劃
 
    中國大學生習慣在大三之后才開始考慮找工作的事。網絡上曾有人發帖總結中國大學生四年生活:第一年適應期瘋狂玩,第二年成長期拍拖,第三年學習期考試,第四年畢業期找工作。
 
    再看一看其它國家的大學生是怎么提前備戰的。
 
    在美國,一個高中生畢業后,會花費一筆價格不菲的費用去找職業發展中心做職業生涯規劃測評和綜合信息的了解,評估自己的興趣點在哪里,未來可能選擇什么行業,這些行業的發展趨勢如何,應該選擇什么樣的大學和專業能更接近目標。在了解了自己之后,利用大學生涯著重了解社會確認未來方向。
 
    廖繼斌表示,理想和社會是有差異的。歐美學生在制定了職業規劃后,大一期間對為什么讀這所大學和這個專業已經有充足和清晰的答案。而在大一至大三期間,除了日常的大學學習之外,會盡可能地通過實習活動了解未來計劃從事行業的背景,自學這個行業的專業知識并考取相關證書,從而為自己四年后的擇業做好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準備。“其實在這一過程中,大學生會對自己和未來所要從事的行業有更多認知,也會根據自己的需求制定出多個方向、多個方案,比如最優選擇是什么、第二選擇是什么、第三選擇是什么,相當明確。”
 
    而相較而言,中國大學生缺乏職業規劃,就業標準是一個好的公司、一份好薪水的工作。但往往好的公司并不一定適合他或令他喜歡,而大學期間又浪費了準備時間。所以,畢業后無論是專業理論還是工作經驗,都缺乏競爭力,只能淪為被動就業的狀況。
 
    廖繼斌說,曾經有一個西安交大的畢業生令他印象深刻。這位學生大一時就給自己樹立了明確目標———做H R,并考慮要進什么類型的公司。在大學生四年時間里,除了生活和學習,他不斷培養H R方面的知識,并與校外的師兄師姐了解公司內的運作和文化、銷售系統,創造機會實習。在此期間,他進一步確定了自己未來做H R的決定。
 
    雖然畢業后他的第一份工作不是HR,但他很堅定自己的選擇,在那個公司的三年中,他仍然做了很多準備,不斷假設如果自己是H R應該怎么做,同時觀察HR部門怎么做。在這家全球500強公司的第五年,他最終有機會做了H R經理。他老板給他的評價是,一年時間的業績就相當于別人的三年。
 
    不奢望太高
 
    “我個人建議大學生對第一份工作期望不要很高。”廖繼斌說,第一份工作的目的最主要是了解社會運作,社會是一個機器,有什么零部件要了解清楚;同時鍛煉好自己的技能,比如與人溝通、團隊協作、解決問題、創新思維和工作責任感。
 
    此外還要轉變觀念。很多人都希望去一線城市、大公司,不去民營或國營企業。但事實上,現在經濟發展比較快的地區是在二線城市,如成都、西安、青島等地。其次,大公司有大公司的好處,小公司也有自己的好處。大公司有很完善的系統,對人的培養也有完整性,但也由于他們分得比較細,對人的培養相對單一,“一個蘿卜一個坑”。小公司雖然沒有好的系統,但它對人解決問題和溝通能力的塑造是非常強的。
 
    不輕易跳槽
 
    廖繼斌表示,了解一個公司的運作,至少要3至5年。而如果培養一個人的團隊合作能力,能夠讓自己在一個部門有充分時間去展示對組織和團隊的貢獻,也需要3到5年。
 
   “我們不希望看到太頻繁的跳槽,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如果沒有想清楚原因,就是為了跳槽而跳槽,其在職業品牌塑造就比其他人遜色很多。”作為企業的管理者,非常期望看到員工有一定忠誠度。企業高層更欣賞能夠跟公司共患難的群體,一個企業的發展也會使員工有不同的經歷。大學畢業生在一個單位能夠經歷持久一點,對其人生的塑造或看法也有一個比較正面的基礎。
 
    “半年內表現出自己的價值,我覺得很難。三年最起碼。”短于這個期限,雇主很難看出其價值。